爱工网络谈浅析制造企业品牌发展模式
2018-11-14 08:38

         近期和多家制造型企业交流,发现企业在品牌认知和建设方面存在疑惑,或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,或不清楚企业品牌如何发展,故有必要在此和朋友们交流探讨下。
 
厚重资产VS缥缈品牌
 
 
 
        中国的制造企业,普遍是重资产经营的,企业所有者们在工业园区、厂房、自动化生产线、设备、管理信息系统上舍得投入,有了这些 “家产”,则显得自身实力雄厚、制造能力强大。既然硬件实力雄厚,那还有必要去做那虚无缥缈的品牌吗?
这句话放到5-10年前,估计也没什么人去反驳,可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,产能普遍过剩,原材料及成本快速上升,同质化竞争严重,企业也纷纷表示,没有品牌的制造能力是多么痛的领悟。
于是,众多企业纷纷把目光又聚焦到品牌上。
 
 
要规模、效益,还是品牌?
 
 
 
 不少企业想做品牌,但一看到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大,效益不好,再加上投入大就打退堂鼓了,还是别搞品牌了,省点钱实在些。
关于规模、效益和品牌之间的关系,建议企业辩证地看待之:
效益是前提,企业存在的基础是盈利,企业不是福利院,是商业机构,得靠盈利生存和发展,持续亏损的企业必然是倒闭,哪还有什么能力来做品牌?
规模是基础,企业规模没能突破盈亏平衡点难免亏损,故要努力扩大经营规模,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经济,让企业有效益。再者,企业经营上规模,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,市场上才能有品牌知晓度,故规模是效益的保障,也是品牌的基础。
品牌是升华,品牌是企业经营的更高阶层次,是对市场的终极统御和引领力,是对竞争对手的最有力竞争利器,品牌是企业百年基业的保障。
品牌是建立在一定经营规模上,且要有效益做支撑,否则做品牌就是空中楼阁。而品牌有竞争力后,又能提升企业规模、盈利能力和企业效益,所以说,企业经营规模、效益和品牌是相辅相成、协同发展的。
 
品牌发展六大模式
 
 
 
我们都清楚微笑曲线(如下图所示),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,微笑曲线向我们展示了产业链价值制高点的重要意义,企业若能把控住核心技术和品牌这两个产业链制高点,那将处于极大的竞争优势地位。
 
 
我们顺着曲线从左至右,依次设定关键要素为核心技术(T)、设计(D)、采购供应(S)、生产(M)、营销服务(S)、品牌(B),并从不同品牌发展和演进路径出发推演,形成有代表意义的制造企业品牌发展模式,以供广大企业品牌建设参考。
模式1:做代加工的OEM企业,注重自身品牌建设,致力打造OEM企业品牌,著名OEM厂商如富士康,尽管外界笑称“一流的客户、二流的管理、三流的技术”,但富士康已经在OEM领域已形成了品牌,因而成了苹果手机的核心OEM厂商。
模式2:做ODM(含加工、设计)的企业,也很重视企业品牌发展,如一些有设计能力的模具企业,不仅能生产模具,且能基于客户需要来设计模具,做ODM的企业出名的企业不在少数,在此不一一列举。
模式3:拥有核心技术(T)的企业,着力打造企业品牌,如中国中车,是全球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全、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,拥有高速铁路核心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,中车将以融合全球,超越期待为己任,紧紧抓住“一带一路”和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发展等战略机遇,大力实施国际化、多元化、协同化发展战略,全面推进以“转型升级、跨国经营”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战略,努力做“中国制造2025”和“互联网+”的创新排头兵,努力把中国中车建设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,跨国经营、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。
模式4:在产业链上专注供应(S)、服务(S)的企业,也有重视品牌建设的,如新近上市的同益实业,是国内从事化工及电子材料应用专业服务的先行者,同益基于三大能力,满足客户的四大需求,同时,公司在管理上采用了业界主流的先进管理工具,建立了先进的战略管理体系以实现快速定位、快速响应、快速解决的目标,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。
模式5:企业专注核心技术(T)和营销(M),并着力打造自主品牌,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,并将生产环节外包。此种模式来运营业务和发展品牌,在一些高科技行业并不少见。
模式6:企业专注设计(D)和营销(D),并着力打造自身品牌,而将生产环节外包。如近几年很火的小米手机,采用安卓系统平台,和高通芯片合作,而手机生产则交给了行业内一些专业的OEM厂家,自己致力打造极致产品体验,形成互联网手机开发模式,造就了小米奇迹。
企业品牌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可多样,但要注意从价值链关键环节入手,着力打造自身特色的品牌发展模式,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,这才是制造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。